国际商学院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于1996年筹建,1997年正式建立,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先生创办并担任名誉院长。秉承老一辈学者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学院与时俱进,稳步发展。目前,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实验班)、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国际商务(双语实验班)、国际商务(中外合作办学)四个本科专业;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学(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国际商务、区域国别学四个科学学位硕士专业,一个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国际商务两个博士专业,以及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国际商务系、国际贸易研究所、国际商务研究所、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MIB)教育中心、来华留学生培养与发展中心、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心等教学机构,以及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欧洲经贸研究中心、中亚研究中心、中东欧与巴尔干地区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院是学校首批“国际经济与管理创新人才实验班(研究生)”培养单位。
办学理念与目标
以“海纳百川,贡献高水平学术新知;彰显特色,培养国际化经管精英;传承创新,服务新时代社会发展”为使命,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学院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国际事务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理想、能创新、敢担当”的高层次国际化拔尖人才。
秉持“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国际特色、国际品牌”的办学定位,学院充分整合校内外、境内外优质资源,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多层次国际合作为突破口,全力建设特色鲜明、水平卓越的国际商学院。
人才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重点基地、本科质量工程2012年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span>211工程”三期优势学科重点建设项目。该专业服务于国家开放型经济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旨在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提供智力支持,为市场输送兼具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能力、战略分析能力,以及具有国际化理念、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沟通能力的卓越人才。
该专业于2024年在全国665所开设该专业高校中排名第二,为5★+专业(中国科教评价网数据);通过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首批本科专业认证并获得“6+0”的最高认证等级;拥有完善的“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平台。198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双语教学实验班本科学生),199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作为学校全英文教学试点专业,该专业已构建完备的全英文培养与教学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
国际商务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该专业服务于国家开放型经济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和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为市场输送兼具国际商务实务能力、战略分析能力和政策理论基础,满足国际商务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该专业于2024年在全国126所开设该专业高校中排名第二,为5★+专业(中国科教评价网数据);构建了完备的“本-硕-博”三级人才培养体系。2003年设立,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全国第一所);200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全国第一批);2009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全国第一批);2009年开设本科双语教学实验班。该专业拥有世界顶尖的学科发展顾问团队和全国领先的科研能力,使我校成为首家获批举办国际商务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学校全英文教学试点专业,该专业实现教材与课程资源建设国际化、海外教授短期课程常态化。
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专业
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于2010年获批(全国首批),2011年开始招生。依托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经过十余年建设,国际商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我国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高层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高地。
本专业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培养能够支撑新时代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能够服务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胜任国际化经营与管理工作,“强思政、精业务、重协作、善沟通、勤实践”的国际商务拔尖人才。该专业聚焦中国公司国际化、服务贸易与金融开放、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点研究方向,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优势并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区域国别学专业
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四川省首个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24年9月获批(全国首批),2025年开始招生。该专业以服务国家对外合作战略为己任,旨在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致力于服务国家和人民,掌握区域国别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经济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拥有数据分析、国别研究、跨文化理解与实际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区域或国别相关领域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
依托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于2021年创立了国际组织人才光华实验班,2024年更名为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以本硕博贯通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为支撑,融汇经济、管理、法学、外语等学科专业优势,整合国内国际优质资源,构筑“外语+专业+国际组织”培养体系。采用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实验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范式,培养学生成为兼具优秀外语能力、卓越综合能力与新财经素养的全球胜任力人才。
中外合作举办国际商务专业项目
学院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合作举办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于201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批准编号MOE51UK2A20161784N),2017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深度融合共建“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与世界名校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高水平经管人才。
该专业由西南财经大学、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师及全球知名学者共同授课,共同制定并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实施监督和质量评估,于202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性评估。
本专业采用“3+1”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学生在西南财经大学完成三年学习并通过外方入学审核后,赴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完成最后一年学习。学生完成四年培养计划达到毕业和学位要求,将同时获得西南财经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及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举办国际贸易学专业项目
学院与岭南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于2025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批准编号:MOE51HK1A20252455N),是学校首个获批的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硕士项目,2025年开始招生。该项目以学校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学位点为依托,引进岭南大学优质教学资源,致力于培养国际与发展经济方向国际化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该项目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3+0”培养模式)和境外硕士学位教育(“2+0”培养模式)。合作方岭南大学是亚洲领先的博雅大学之一,其开设的全香港首个深入研究共建“一带一路”与经济发展的授课式硕士研究生专业——国际与发展经济学,为本项目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本项目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协同优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学院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产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学院教师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等国际顶级期刊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四十余项;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蒲а芯坑判愠晒保ㄈ宋纳缁峥蒲В?、“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洪银兴经济学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学院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重大现实问题,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中东欧与巴尔干地区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为国家和四川经济发展建言献策。2020-2025年,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四川省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0余份,被中办、国办、教育部办公厅等部门采纳90余份,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
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特别注重理论与实务结合、专业能力与应用能力并重。聘请学界、政府、企业知名人士担任学科发展顾问,包括国际商务领域全球顶尖级大师、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缔造者Peter J. Buckley教授,国际商务领域权威专家、国际商务年会(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李家涛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刘崇仪教授等。
学院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科、学缘等结构合理,形成了研究方向明确、国际化特征鲜明的良好梯队。现有专兼职教师12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5位,海内外讲座教授20余人,企业家、社会名流等行业导师50余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讲师14人;近98%的专任教师获得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有海外留学、访学和研修背景;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20余人次。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深入,成效显著。合作形式丰富,涵盖教师层面的师资交流、科研合作;学生层面的学分交换、暑期课程、短期互访、本硕博双学位、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国际组织实习以及与国外企业的校企合作等。学院每年选派70余名学生参与各类国际教育交流项目。
序号 | 国别 | 合作对象 | 主要合作内容 |
1 | 美国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2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
3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学生学分交换、本硕连读项目 | |
4 |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5 |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 学生交学分换、本硕连读项目 | |
6 | 纽约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7 | 哥伦比亚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8 | 联合国 | 训练研究所 | 学生境外实习、短期交流项目 |
9 | 英国 |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 | 学生本科双学位、3+2本硕连读、硕士双学位、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10 | 杜伦大学 | 学生4+1本硕连读项目 | |
11 | 谢菲尔德大学 | 学生4+1本硕连读项目 | |
12 | 兰卡斯特大学 | 学生4+1本硕连读项目 | |
13 | 诺丁汉大学 | 学生交换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
14 | 澳大利亚 | 莫纳什大学 | 学生硕士双学位、本硕连读项目 |
15 |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 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
16 | 加拿大 | 多伦多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17 | 西班牙 | ESIC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硕士双学位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18 | 罗维拉·维尔吉利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19 | 匈牙利 | 布达佩斯商业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20 | 布达佩斯城市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21 | 哈萨克斯坦 |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22 | 比利时 | UBI联合商学院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国际交流合作概况
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形式丰富,涵盖教师层面的师资交流、科研合作;学生层面的学分交换、暑期课程、短期互访、本硕博双学位、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国际组织实习以及与国外企业的校企合作等。学院每年选派70余名学生参与各类国际教育交流项目。
序号 | 国别 | 合作对象 | 主要合作内容 |
1 | 美国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2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
3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学生学分交换、本硕连读项目 | |
4 |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5 |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 学生交学分换、本硕连读项目 | |
6 | 纽约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7 | 哥伦比亚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8 | 联合国 | 训练研究所 | 学生境外实习、短期交流项目 |
9 | 英国 |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 | 学生本科双学位、3+2本硕连读、硕士双学位、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10 | 杜伦大学 | 学生4+1本硕连读项目 | |
11 | 谢菲尔德大学 | 学生4+1本硕连读项目 | |
12 | 兰卡斯特大学 | 学生4+1本硕连读项目 | |
13 | 诺丁汉大学 | 学生交换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
14 | 澳大利亚 | 莫纳什大学 | 学生硕士双学位、本硕连读项目 |
15 |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 | 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
16 | 加拿大 | 多伦多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17 | 西班牙 | ESIC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硕士双学位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18 | 罗维拉·维尔吉利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19 | 匈牙利 | 布达佩斯商业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20 | 布达佩斯城市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 |
21 | 哈萨克斯坦 |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师资交流与科研合作 |
22 | 比利时 | UBI联合商学院 | 学生学分交换项目 |